在停车场规划设计当中,良好的标识导视系统设计是重要的环节之一。特别是,在我国路外停车场的形式一般以地下停车居多,主要作为建筑配套设施存在的,在封闭的停车环境中,方便使用者顺利找到目的地、车位、电梯间等公共设施,行人引导标识系统设计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现实中,人们更多的关心车辆的进出,行人标识导视设计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一、人行导视标识设计存在的问题
导向标识设计是将图形符号与导向信息相结合,通过人们视觉感官的直接感受,得到信息的传达,实现导向功能的作用。然而现实中,停车场的人行导视标识设计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标识内容不明确,辨识度低
具体标识内容设计时除了符号、图形、文字三者的组合不合理或者存在误差以外,标识内容不合理、尺寸不科学、内容不明确,严重影响标识的导视作用。
2.信息疏密有所偏失
停车场内标识点位设计时,有的地方点位设计较疏,造成信息量较小,无法找到目的地;有的区域标识点位较密,造成信息的冗余,影响人们迅速寻找需求信息的速度。
3.导向信息存在间断
导视标识设计信息的不连续性,导致人们走到中途迷路,不能顺利找到目的地。使用者在停车过程中受到阻力,影响情绪,降低停车场的服务质量。
4.标识风格样式多样,缺少统一性
有的时候人们可以在停车场内看到多种不同风格的标识样式,“琳琅满目”的标识信息也会影响人们对于所需信息的索取效率。
5.标识种类、信息需求不到位
标识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停车场内各类人群、各种引导需求,标识种类缺失,部分信息提示不到位。例如:残疾人车位的指引,卫生间、电梯间的指示等。
二、人行导视标识系统优化原则
1.规范化
规范标识系统要素,遵守国家、国际公共标识相关要求,统一停车场标识风格。
2.简单化
标识元素符号、图案、文字、颜色的设计中,各元素之间的组合方式,要充分体现标识信息的简单、明确、易懂。
3.系统化
根据停车环境及停车场实际情况将行人导视标识进行分类、分层形成结构化、系统化。采取层层递进、主次结构分明的标识规划设计方法。
4.人性化
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人们的导向需求,通过合理的标识布点、标识的安装、标识系统设计方法,保证导视信息的连续性、全面性、方便性。
5.创新性
在标识设计中也可以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在不影响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一些较为新颖的艺术元素。适当情况下,不仅可以给停车场增添艺术气息,还可以增加人们对引导标识的记忆性。但是艺术创新元素的运用必须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影响标识的导视作用。
三、标识设计对导视功能的影响
1.信息与移动速度的关系
大部分的标识都是在移动速度下被认知的,停车场中这种移动速度主要分为三类:车辆慢行、步行移动状态、完全停止状态。车行引导标识也存在这样的规律。
一般来说,信息量越大可视认的距离就越短,信息量越少可视认的距离就越长;移动的速度越快,视认的距离要求越大。在低速或者完全停止的状态下,使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视认距离也可以缩短。下图描述了移动速度、信息量和视认距离的关系。
2.移动速度与标识设置的关系
行人的标识高度一般依据人的眼高而设定的,对于室外,步行公用型的标识,安装高度较高,目的是让使用者在远处也可以阅读标识内容,而且不需要停下来观看。一般室内停车场由于层高的限制和空间的局限,依据经验人行引导标识一般不低于1.5米左右。
3.色彩在标识设计中的关系
色彩在导视系统中也是极具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导视系统功能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颜色的运用是否合理来决定的。因为色彩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影响人的情绪波动,能与周围环境色彩形成互补的关系,还可以强化色彩对比,使导视系统从环境中脱颖而出。色彩的对比关系包括色相相对、明度相对、纯度相对、补色对比、冷暖色调的调和。色彩的对比关系在停车场引导标识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由此可见标识的信息量、标识设置位置、标识的尺寸、标识符号的大小、颜色的对比等都会影响人们对标识信息的识别与获取。在停车场规划设计系统中,行人标识导视系统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停车场的高品质服务、和谐有序的停车环境与良好的行人标识导视系统设计紧密相关。这也需要业主方、设计方充分关心人行标识导视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5.创新性在标识设计中也可以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在不影响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一些较为新颖的艺术元素。适当情况下,不仅可以给停车场增添艺术气息,还可以增加人们对引导标识的记忆性。但是艺术创新元素的运用必须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影响标识的导视作用。三、标识设计对导视功能的影响1.信息与移动速度的关系大部分的标识都是在移动速度下被认知的,停车场中这种移动速度主要分为三类:车辆慢行、步行移动状态、完全停止状态。车行引导标识也存在这样的规律。一般来说,信息量越大可视认的距离就越短,信息量越少可视认的距离就越长;移动的速度越快,视认的距离要求越大。在低速或者完全停止的状态下,使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视认距离也可以缩短。下图描述了移动速度、信息量和视认距离的关系。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