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的增长速度与停车位的增长速度不成比例,两者的矛盾显得愈发突出,随之伴随而来的找车位难、停车难已经成为有车一族最大头疼的问题。且在停车场内因为找车位而产生了不同程度车辆盲流,特别是在会展中心、交通枢纽、医院等大型公建项目的停车场内,车辆盲流的程度更高,产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而大型公建项目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一部分,其停车场使用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对于经常承接国际性大型活动的公建项目(例如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等)来说,停车的便捷性甚至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
针对大型公建项目停车场存在因为找车位难以及找车过程中产生车辆盲流的问题,停车引导系统已经成为各种大型公建项目停车场设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停车引导系统能为驾驶者提供从大区域到小区域的优化停车路径,引导驾驶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空车位,减少停车内车辆盲流。笔者将以南宁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设计功能最全、建设标准最高的现代化体育设施广西体育中心为例,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广西体育中心为例
广西体育中心工程位于五象新区核心区五象大道南侧,与青秀山风景区一江之隔。工程包括体育场(6万个座位)、体育馆(10000个座位)、游泳跳水馆(3000个座位)、现代化的网球中心(3000个座位)和地下停车场车位1500个。广西体育中心项目是集体育比赛、文艺演出、集会展览、健康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综合体。主体育场按照能承办全国性运动会主体育场馆、区域性国际运动会和部份国际、国内重大单项赛事的标准规划设计。
其中,广西体育中心的地下停车场有地下两层,车位数共计1500个,通过前期对大型公建项目停车场运行情况的调查发现,像广西体育中心这样的大型体育设施具有承接公共体育赛事规模大,举办赛事频率高,观众人数多的特点,同时伴随着停车场内过往车流量大,进出停车场的车辆比较集中,驾驶者找车位难、停车难的现象比较严重。
停车引导系统设计原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前期为广西体育中心地下停车场设计停车引导系统的时候,综合考虑停车场交通流标识系统的设计,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设计原则:
1、停车引导系统引导逻辑必须由分层到分区域,从大区域到小区域的引导方式进行设计;
2、停车引导系统从采集到发布响应时间不超过8秒;
3、为保证1500个车位的停车场空车位信息发布的实时性,停车引导系统的数据传输必须采用多通道的通信方式;
4、停车引导系统引导逻辑设计必须结合停车场交通流标识系统,尽量避免引导与标识之间的冲突;若有冲突,必须优先考虑停车引导系统;
5、停车引导系统引导信息屏安装位置必须在防护闸门的前端,避免被遮挡;其安装高度不得低于停车场限高;
6、停车引导系统在施工布线设计时可以与停车场其他弱电系统共用线槽,节省施工材料,降低施工成本;
7、强弱电线管必须分开设计,各自布线管;
停车引导系统设计方案
针对广西体育中心地下停车场停车引导系统设计方案具体如下:
在每个车位上方安装一个超声波探测器,考虑到线槽还可以作为其他弱电设备的公共线槽使用,最终确定选用100mm*100mm的线槽对超声波车辆探测器进行固定;
在每个车位正前方安装一个车位指示灯,采用KBG线管和86底盒固定;
根据停车场车位分布情况,配置管理器数量,每台管理器负载64个超声波探测器,下行分两路设计通信线路,实现对停车场1500个车位实时数据进行分区域同步传输,保证停车场空车位数量的实时性;
根据停车场交通流标识系统设计的车流向配置引导信息屏的安装位置,避免引导方向与交通流向发生冲突,影响停车场内行车秩序;
整个项目配置一台数据集中器,对整个停车场空车位数据进行统筹管理,下行通信线路设计分6路,保证数据通信实时性;
整个系统设计一个数据中心,用户可在监控机房实时查看停车场使用情况,包括实时的空车位数量、停车场车位使用率,车位使用周转率等;
停车引导系统的使用效果
广西体育中心地下停车场停车引导系统在竣工后不久,便迎来了广西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体育中心被确定为这两大活动的举办地点,同时广西体育中心地下停车场也迎来了自建成以来最大的车流量。此次两个大型文艺活动同时举办,客流量大是对停车场停车引导系统最好的考验。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停车场内行车通畅。据统计,从驾驶者停车到数据发布平均用时不超过6秒,达到最初系统设计要求。
结语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停车位需求越来越大,停车场车位数越来越多,采用停车引导系统是大势所趋,尤其是用以公共事业服务的大型公建项目,停车场停车的便利性直接影响社会大众的评价,甚至是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印象。随着智能化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停车场的智能化系统升级,停车引导系统必然成为综合建筑停车场的首选,也必然成为高级停车场必备的智能管理工具。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